当我们看《金瓶梅》的时候,究竟在看什么?

1

谈及《金瓶梅》,身边大多数人无一不是露出谜之微笑。然而这绝大部分的人,压根没有看过《金瓶梅》。

所谓的小黄书,不过是人云亦云耳。

《金瓶梅》至今仍然被视为禁书,目前大陆公开的版本多为洁本,绿色天然无污染。但其实,书中关于色情的描绘,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甚至不差过全书的2.5%。

对于爱它的人,都真正爱到了极致。明代袁宏道说其“云霞满纸,胜于《七发》多矣!田晓菲说它是“成年人的哀书”,格非说它“是一部愤激之书,也是一部悲悯之书”。

外表极歪,但骨子里三观极正。

固有的文化,让我们耻谈《金瓶梅》,但这本小说,在风月之外,却有万千滋味。

当你读《金瓶梅》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

有人眼见的全是风月,有人窥视到字里行间的现实,有人戚戚不知所以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金瓶梅》的前言: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高晓松说:《金瓶梅》写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它所描绘的是市井人情、是圆满而真实的人性,是芸芸众生之下活脱脱的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的缩影。

这是一本反映社会现实的哀书,现实到你读起来,都察觉到人生的悲凉。

兰陵笑笑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那些所谓的封建礼教无法左右他的笔锋。他只是凭借自己的眼睛去看最真实的社会,然后执笔、落下,没有掺杂任何的情感,只是很平淡地将人物的七情六欲揉于纸上,将眼见的社会现象和民俗生活描摹的曲尽其致。

2

纵观中国的古代文学,都裹挟着著书人的梦与理想,而《金瓶梅》却没有。它是一部彻彻底底的哀书,在食色性之余,撇开遮羞布,赤裸裸地展示人的本性。

透过它,你会很清晰地看到:眼见你高楼起,眼见你高楼塌,人性才是最物是人非的东西。

初看《金瓶梅》,也觉得十分无聊。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娇淫奢靡。

可食色性也。这就是人性。

钱与性,是围绕着《金瓶梅》的两大主题。但它,又不止是钱与性。在《金瓶梅》的世界里,伦理、亲情、良心、贞操到处肆虐,无孔不入地亵渎着传统的尊严。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西门庆亦官亦商,他的权势来源于他的财势。既无显贵的身家背景,也无令人称道的学问令德。依靠着手上的财势,从一个市井暴发户,摇身一变成了官商结合不可一世的模样。以西门庆为中心,新的社会道德观念都在疯狂滋长。这种“西门庆现象”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金钱势力扩张,露骨直白地将市井小民对于酒色财气的追求。

因欲而性,最终也因贪欲丧身。

“相火烧身,变出风来,声若牛吼一般,喘息了半夜,挨到巳牌时分,呜呼哀哉,断气身亡”。
死得如此艰难,如此痛苦,让人“不忍称快”,反而生出深切的同情。

西门庆玩弄女人,只有欲而没有情。如果非要说他动过情的,大约属李瓶儿。

李瓶儿是《金瓶梅》中最令我动容的。在我眼中,她是《金瓶梅》的世界里唯一一个带着人情味的人物,这种人情味,使得她与这个无情的世界格格不入。

在西门庆的眼中,李瓶儿只是他满足欲望的一个物件,而李瓶儿却对他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情动而身死。作为一个善良的有情人,她最终还是被这个无情的世界一点一点吞噬,死在了妻妾间的明争暗斗。

西门庆为之大恸。或许是李瓶儿的痴情和善良,让他不自觉地发现了自己潜藏在身体里的情感。不过,这种情感的滋生只是一瞬,便被扼杀在最深处。

虽然一蹦三尺,痛不欲生大哭不已,却也不过三分钟热度,转身又与潘金莲打的火热。

世人骂尽潘金莲,道是淫妇放荡。潘金莲是淫妇,却不仅仅是个淫妇。

她也曾有过“情”的追求,只不过生活太过无情,于是“情”被“欲”取代。潘金莲与西门庆醉闹葡萄架的那段,堪称全书最经典的色情部分。但是过程读起来并不美好,甚至略有些恶心。这种性解放的放荡,正是她人性扭曲的延伸。

“我若叫奴力淫妇与西门庆做了第七个老婆,无不是喇嘴说,就把潘字吊过来哩。”
无论是谋杀武大郎,还是戕害李瓶儿,潘金莲都是个狠厉的角色。在这种狠厉的支配下,她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扭曲式的扩张自我下,她不断丧失了自我,最终成了武松手下的亡魂。

我们能从书中所窥探到的潘金莲,不过是一个以极度扭曲的形式追求个人幸福而被罪恶社会彻底毁灭的市井下层女性。

3

《金瓶梅》里头的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想要填补内心空洞的欲望。淹没在利己主义的欲望中的他们,忙碌、苟且、徒劳,作茧自缚而不自知,最终将自己缠的死死的。然则世态炎凉,活的再用力,却依然不得要领。

究其所有,不过一个“欲”字。人人都只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西门庆为了酒色财气,潘金莲为性而性,李瓶儿为性而爱。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

《金瓶梅》的最后,吴月娘带儿子孝哥、丫鬟小玉,一路逃难到永福寺,遇见普静和尚。小玉偷看普静和尚念经超度,西门庆、武大、李瓶儿、陈敬济、潘金莲……

故事中的他们死去了,现实中却投胎转世,兜兜转转继续活下来,于是成了我们。

从这个意义来说,《金瓶梅》写的就是真实的我们。《金瓶梅》的故事,其实就是你、我和他的故事。人性如此繁复而幽深,欲望与焦虑相互催生,人人都一脸聪明,却没有真正的智慧。越来越多的人,从《金瓶梅》里间接照见了自己沉重的肉身,以及无穷的欲望。

世情、人情一片破败,道德、伦理、友情、爱情被分拆得七零八落,徒留一股子重欲无处藏身。这个世界真实得如此荒寒。

既然如此,我便撕裂了给你看。你看清了吗?

作者:俗人林桑(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93341491/


历史上的今天:

生成海报
点赞 0

2 条评论

  1. 0 要不是有些不可描述的段落,《金瓶梅》感觉可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

    • @明月登楼 0 他对人性恶的一面揭露的更直接,对社会丑的一面刻画的更辛辣。让人真的一点希望都看不到,看完后心情特别苍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

相关推荐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用英文怎么说?

“二十四节气”(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observation of the sun's annual motion),认知一年中时令(season)、气候(climate)、物候(phenology)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

墓碑上的“故、显、先、考、妣”是什么意思?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儒家讲究伦理纲常,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孝”。作为礼仪之邦、文化古国,这种孝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灵魂深处的一部分。父母去世之后,子女要为其立碑。而墓碑上的字也是很有讲究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体现出我们对逝去家人的缅怀和尊重。 那么墓碑上的“故”“显”“先”“考”“妣”都是什么意思呢?古 ...

兔年到底从元旦、正月初一还是立春开始?

我们都说 2023年是兔年,这一年出生的人生肖属兔,兔宝宝。那么,兔年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起算的呢?是元旦、正月初一,还是立春? 首先揭晓正确答案:正月初一。 为什么不是从元旦开始? 元旦,即1月1日,“公历纪元”法(简称:公元,通常称为公历、阳历)的新年第一天,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 ...

《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