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旨在唤起社会对炎症性肠病(IBD)这一慢性、致残性疾病和全球患者群体的关注,增强公众对炎症性肠病的正确认知。
节日由来
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是由代表五大洲的50个国家的患者组织或协会发起,这些国家包括巴西、加拿大、欧洲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协会(EFCCA)联盟组织中的36个国家、日本、乌克兰以及美国等。
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000万人患有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两种疾病被统称为 炎症性肠病(IBD)。尽管IBD可以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法暂时控制得到缓解,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及可以治愈的治疗方法,大众对IBD患者所遭受的痛苦也知之甚少。更令人担忧的是,IBD发病率正在迅速上升,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旨在唤起社会对炎症性肠病(IBD)这一慢性、致残性疾病和全球患者群体的关注,增强公众对炎症性肠病的正确认知。2023年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的主题是"炎症性肠病不分年龄",特别提出继续关注老年炎症性肠病人群。
什么是IBD?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
溃疡性结肠炎(UC)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的一种特发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始于直肠,通常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至部分或整个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
克罗恩病(CD)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且与免疫反应紊乱有关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UC:溃疡性结肠炎,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约为1.0∶1 -1.3∶1)。
CD:克罗恩病,最常发生于青年期,我国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5∶1)。
导致IBD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遗传,二是环境触发!
IBD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复杂疾病。5%-10%的患者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IBD。双亲均患IBD的人群中,20%的人将患IBD。
IBD患者的子女较正常人群罹患IBD几率更大(CD比UC的遗传风险更高),双亲罹患IBD的风险也更高。
吸烟:吸烟者患CD的几率是非吸烟者的2倍;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UC的几率降低。
抗生素:增加罹患IBD风险。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增加IBD发病和复发风险。
阑尾炎:儿童时期切除阑尾后不易发生UC,但CD发生率则较高。
饮食:IBD不是由某种特定食物引起,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有些食物会加重症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