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回回目为“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第四十九回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大家要赏雪作诗,原本准备在李纨的住处稻香村。但是李纨却说:“我这里虽然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做诗。”
大家一起到芦雪广围炉做诗,要的是一种吟诗赏雪的氛围。但是,为什么“芦雪广”这里就更好,就有这么一种氛围?请看书中的描写——贾宝玉迫不急待,最先来到那里:只见丫头婆子正在那里扫雪开径。原来这芦雪广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横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众丫头婆子见他披蓑带笠而来,都笑道:“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果然全了。”(第四十九回)
读到这里,你会看到一幅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大雪刚晴后的山川河流,竹牖茅椽,推窗看雪,芦苇小径,苙翁垂钓。所以李纨认为,要做诗的话,芦雪广要比稻香村更好。
(清)孙温绘“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但是,“芦雪广”究竟是什么?是个什么样子?多年以来,《红楼梦》很多版本的表述不尽相同,如“芦雪庭”“芦雪亭”“芦雪庵”等等。这里的问题是,每一种说法表达的都是一种不同的意义,而不准确的说法都会影响到“吟诗赏雪”的效果。后来读到冯其庸先生的文章《“芦雪广”辨正》①,才知道冯先生20多年前就对此作了考证,深感自己的浅陋。冯先生列举了庚辰本、蒙府本、戚叙本、戚宁本、梦稿本、甲辰本、程甲本、王评本、张评本、金玉缘、列藏本等10多个版本对“芦雪广”的表述,冯先生根据《辞源》对这些词的定义,对各种说法作了解释:
“庵”字:(1)园形草屋。(2)小庙,多为尼姑所居。(3)旧时文人书斋名。这三种意义显然不符合书中描写的条件。
“庭”,也有三种意义:(1)堂前之地。(2)厅堂。(3)朝庭。这三种意义更加对不上。
“亭”:(1)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2)亭子。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这里的意义也与书中对不上。
“庐”:(1)房屋,指田中小屋。(2)寄居。庐旅,给旅行的人安排的住房。很显然,庐与书中的描述也不符合。
“广”:《辞海》对此有两种解释:(1)因岩架成之屋。(2)小屋。这两种解释与《红楼梦》书中的描写是相符的。
根据上述求证,冯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庚辰本使用的“芦雪广”才是正确的,其他的用法都是错误的,不能再“混用下去了”。
戴敦邦绘“芦雪广争联即景诗”
我对冯先生读书如此仔细精深深感敬佩。但是我读《“芦雪广”辨正》之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不过瘾的感觉:赏雪吟诗,李纨为什么说芦雪广就比稻香村好?稻香村也是很有意境的地方啊!让我们回到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贾政带着一行人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去,忽见篱门外路旁有一石,亦为留题之所。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许多生色,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通过这一段描写,我们可以知道,稻香村也是充满诗意的。但是和芦雪广比较起来,还是逊色不少。
第一,稻香村是城市里的乡村,虽有茅屋青篱之趣,田舍家风之情,但却无旷野开阔之气,山川流水之韵,史湘云、李纨等在这里割腥啖膻,大吃大嚼,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第二,稻香村是田舍农庄的缩影,分畦列亩,恬静无华。而芦雪广就不同了,它本是大观园整体建筑中的一处奇葩,标新立异,意境深远。《说文解字》说:“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读若俨然之俨。”②汉语拼音为“yan”,上声。它是一个象形字,并不是“廣”的简化字“广”。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像屋墙屋顶,其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子。如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诗句“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③那么,“象对刺高屋之形”又是什么意思呢?“刺”在此是指尖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谓对面高屋森耸上刺也”。④这是指高屋的形状。森耸即高耸,“刺”是形容屋顶形状,也就是一种像刺一样尖的屋顶。结合《红楼梦》中的描述,在一个傍山临水的河滩之上,排列着几间茅檐土壁、尖顶高耸、横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小径逶迤,穿芦度苇;小桥流水,皑皑白雪……
这就是“芦雪广”!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建筑,亏得曹雪芹想得出来:真正的造型新颖,别有情致!姑娘们到这里来即景联诗,当然会灵感如泉,妙语如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各种版本错误的情况呢?我判断,其一,“芦雪广”的“广”字是一个古汉字,很少使用,当时传抄时,抄写者并不知道“芦雪广”“广”字的本意,而是传抄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原本是正确的“广”字改成了“庵”或“亭”或“庭”甚至是“庐”。即便是被认为改得最为流畅的本子程乙本也是这么以讹传讹为“芦雪庭”。其二,从10多种版本的对比中还可以证明,庚辰本是最早传抄的本子。其三,当代出版的多种《红楼梦》版本也出现类似的错误,实属不该!之所以成这样,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可能还因为校注者或编辑者误认为“广”字是“廣”的简化字,但读起来“芦雪廣”又读不通,便只好将“广”改作“庵”或“亭”或“庭”了,并没有认真的考证推敲。2010年由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词典》出版⑤,对“芦雪广”在音、义上都作了定论,为什么此后出版的校注本还不能改正呢?
注释:
①宽堂《“芦雪广”辨正》(《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3期)、冯其庸著《石头记脂本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北京第1版)。
②许慎著《说文解字》(中国书店1989年1月第1版)。
③左安民著《细说汉字》(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8年2月第2版)。
⑤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词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张晓冰,北京华樾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著有《乡村笔记》《做一个理性的教育者》等,爱读《红楼梦》,近年有读红随笔在有关刊物和微信公号上发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