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鬼才”马伯庸的畅销书

这段时间密集阅读了“文学鬼才”马伯庸的多本畅销书,《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和《龙与地下铁》,真是太过瘾了。不得不佩服马亲王讲故事的能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快意恩仇,特别是节奏性强,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不读完都睡不着觉。

最先读到的《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一部很精短、更生动的中国通史。作者打破了以往或按朝代,或按人物,或按事件的写史逻辑,从"王朝的德性"这一角度出发,上起战国秦汉,下至晚清民国,梳理出一条暗藏于成王败寇历史卷轴中的"受命于天"王朝更替论,让刻板的历史碎片鲜活了起来,初看捧腹笑翻,再看掩卷长叹。书中既展现了秦、汉、三国、隋、唐、宋、元等众人熟知的历史朝代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讲述了前赵、前燕、前秦、刘宋、后周等并不起眼的政权的兴衰故事。在谈笑风生中,说尽历史背后的荒唐与无奈。

让我喜欢上马亲王的,是他的《风起陇西》和《两京十五日》,《风起陇西》是以三国为背景的谍战小说,他将真实的史料与推理悬疑相结合,以不曲解、破坏史料为前提,描绘不见于正史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他只以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就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千里长河,星夜奔驰,四面楚歌,命悬一线。这是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一幅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马伯庸的小说中具有一种调度复杂人、事、物关系的叙事能力和想象力。将大量的人物、关系和事件高效整合在有限的时空之内,这种惊险刺激的阅读体验让人手不释卷。比如在《两京十五日》中,于谦等人更是在逃亡路上反复推演、计算的“漕运路线图”与时间表,将每一段路上的水文、航运、渡口、人事等方方面面考虑其中;而《长安的荔枝》几乎完全就是围绕如何将岭南的荔枝在保鲜的情况下尽快运往长安这一情节而展开,物流计算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体框架。

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总让人错认为那就是历史一样,马伯庸的历史小说在真实历史背景下,拓展出一个同时具备现代感与古典美双重结构性张力的空间,呼应了时代主题,挖掘了深埋在历史土壤中的精神本源。《三国机密》以伏皇后、杨彪、唐姬为首的一批效忠汉室的志士谨遵献帝临终前嘱托,从温县司马防家秘密迎立献帝的同胞弟弟刘平入宫。从此,展开了与满宠、郭嘉、荀彧为首的曹营一轮轮惊险紧张的搏杀。这个脑洞大不大,而且刘平还乔装打扮和曹丕、司马懿周旋在官渡大战这中,刺激不刺激,有趣不有趣?

马亲王自己对《显微镜下的大明》非常推崇,他描绘了六个尘封已久的明朝基层治政故事,是目前唯一一部历史非虚构小说。为了写这本书,作者花了三四年时间去搜集、整理和考证。因为写《显微镜下的大明》,他顺带着研究了明代的社会史、税收史和一些司法问题,后面也就有了长篇《两京十五日》。别看《两京》有40多万字,但它其实是《显微镜下的大明》的一个副产品。

但我并不喜欢《显微镜下的大明》,除了《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和《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其他四个案件故事性不强,而且限于文字篇幅,描述的并不生动,我想如果马亲王把他们各写成一部小说,那肯定更吸引读者。《长安的荔枝》也有这样的问题,后半部分简略了,而且没有铺开感情线,总觉得意犹未尽。

《古董局中局》一套四册,第一册“佛头奇案”改编成了电影,我看过了,所以就没再阅读,而是阅读了其他三册,“《清明上河图》之谜”、“掠宝清单”、“明眼梅花”,非常值得推荐。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悬疑小说,更捎带着普及了不少古董知识,绝对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我看到的,是以许愿为代表的明眼梅花五脉许家三代人,为保护国宝不流失海外、打击制假澄清市场而不畏艰难、勇敢斗争的真情故事。其中“人生在世,总要坚持一些看起来很蠢的事情!”的感悟,发人深思。

《龙与地下铁》的视角颇不一般,他是马伯庸创作的奇幻冒险小说,你能想像的吗?长安城的每一条地铁都是一条在地下游走的龙,这些龙是刚从黄河壶口瀑布上龙门跃过的锦鲤化成的,那时已经发明了牛筋动力战斗机,并且拥有几百架战机规模的庞大空军,还有了变形金刚式的高力士,哈哈。脑洞很开,逻辑性相差点,权当一笑。不过该书的外篇《大冲运》,我却是很喜欢,把我们的春运搬到了火星上去。还有比中国每年的“春运”更让人崩溃的旅行吗?有,那就是火星上的“大冲运”!在大冲运中,运气不好的话,不仅回不了地球家园,还可能丢掉小命的哦。

马伯庸的许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像《长安十二时辰》,我就是看了电视剧后,就不再阅读图书了。

马伯庸去年推出了一部与医者相关的作品,展现中国近代医疗故事的历史小说《大医》,分为《大医·破晓篇》《大医·日出篇》两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一九一〇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大医》讲述近代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和我的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公益身份还有点缘分,接下来就读它了。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九)

近日细读岳麓书社出版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对小说本身内容或脂批观点产生了些许感慨,随记几笔,现摘录如下: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一)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二)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三)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四)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五) 评点《脂砚斋批评 ...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八)

近日细读岳麓书社出版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对小说本身内容或脂批观点产生了些许感慨,随记几笔,现摘录如下: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一)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二)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三)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四)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五) 评点《脂砚斋批评 ...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五)

近日细读岳麓书社出版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对小说本身内容或脂批观点产生了些许感慨,随记几笔,现摘录如下: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一)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二)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三)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四) 李纨作为年轻寡妇,还养育着幼子,这一处境决定了她不 ...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四)

近日细读岳麓书社出版的《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对小说本身内容或脂批观点产生了些许感慨,随记几笔,现摘录如下: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一)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二) 评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三) 凤姐儿应对邢夫人这段,真可谓媳妇应对婆婆的经验之谈,深刻至理。P437 “宋徽宗的鹰、赵子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