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斗指卯,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继续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

春分的气候特点是天气温暖、阳光明媚。春分后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在这时节,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节名含义

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一是“季节平分”,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据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明史·历一》:“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另《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斗指卯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天文历法

春分这天,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方向,太阳达黄经0°,交节时间在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春分节气,通常特指某一时间段,即太阳位于黄经0°和15°度之间,公历3月20日至4月5日。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由于这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南北半球的白天和夜晚时间一样长。春分过后太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

中国四季划分的传统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始点,“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西方四季划分是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前为终止点。西方国家所处的纬度较高,离黄赤相交角较远,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比"四立"更能实际反映当地气候。西方这种以"二分二至"划分的四季比中国传统"四立"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气象变化

春分时节,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 此时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后,南方开始进入强对流天气多发期。随着天气回暖,泥土解冻,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也增多起来。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春分的最大特点。春分是太阳黄经一个轮回的开始,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由此昼夜平分,冷热均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物候现象

一候玄鸟至(春分后,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来)。玄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鸣之后再过五日,看见闪电)。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

三候始电(雨量渐多,伴随着雷声和闪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又曰:“电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阳,电阴。”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节气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农事活动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要加强蓄水保墒。

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

在春季少雨的北方地区,抗御春旱仍是春分时节重要的农事活动,这些地方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加强抗御春旱和冻害的准备。

春季在天气回暖的经常会有冷空气的侵入,特别是在江南和沿长江一带,北方的冷空气与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相遇,从而出现春季连阴雨,使得气温明显降低,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倒春寒”。

传统习俗

春分时节,中国民间有妇孺争放风筝的风俗,民谚也有“吃了荠菜,百蔬不鲜”的说法。在岭南地区,“春分”有吃春菜的风俗。在中国还有“春分到,蛋儿俏”的民间说法。每到春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试验。

起居养生

春分时节,在大自然中阴阳各占一半,因此日常饮食方面要遵循阴阳平衡原则,保持机体功能的平衡协调稳定。此外,春分时节气候十分适宜各种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要注意经常打开门窗给房屋通风,在屋内种一些花草,提高空气质量和负离子浓度,对人体的健康和心理调适非常有利。

春分饮食讲究“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时多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补充冬季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消耗,对养生大有裨益。《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此时也是黄沙蚬最肥美的季节,在广州,蚬肉一般是和韭菜同炒,香脆滑嫩至极。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二十四节气: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 ...

二十四节气: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 ...

二十四节气: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 ...

二十四节气: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